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教育科技在线 >> 正文
 
教育科技在线
认识误区左右人们的日常行为
日期:2019-05-13 16:06:03  发布人:科研外事中心   浏览量:
认识误区左右人们的日常行为
  • 科普时报
  •  
  • 作者:翻译:郑雯文
  •  
  • 2019-05-13 

由于在辨别心理学事实与虚构信息时缺乏可靠的专业指引,公众只好任由脱口秀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自诩的心理健康专家摆布。而这些人当中,有许多都是在传播不可靠的心理学信息。比如这些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基本上或完全错误的:大多数人只使用了全部脑力的10%。恋爱时,迥然不同的两个人更容易相互吸引。只有抑郁的人才会自杀。

还有一些荒诞观念可能源于我们日常经验的强势诱导。例如,我们主观上认为记忆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性毫无疑问。然而事实上,众多研究表明,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扭曲变形。

下面就用几个事例来揭露大众心理学谬论的真相。

    谬论:发泄比压抑更健康

人们总是认为发泄比压抑更健康。在一项调查中,66%的大学生认为,把憋在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是控制攻击情绪的一个好办法。曾有人建议,与其“憋着闷气伤害身体”,不如“一边打枕头或沙袋,一边大声叫喊咒骂”。然而40多年的研究显示,发泄愤怒实际上会增加攻击性。

在一项实验中,受到别人冒犯之后,猛敲钉子发泄怒火的人变得比没有敲钉子的人更加刻薄。其他研究也显示,参与攻击性体育运动,比如足球,实际上增加了人们的敌意。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家布拉德·布什曼发表的一篇35项研究的文献综述表明,玩暴力电脑游戏,会增加人们在实验室以及日常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从一份已出版的文献回顾中得出结论:如果因为同伴一再忽略我们的感受而感到不爽时,冲对方咆哮似乎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好起来,更别说改善境况了。但是,冷静而果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通常能平息自己的怒火。

    谬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一些学校中,教师甚至开始给孩子们分发印有字母V、A、K的T恤,这三个字母代表着三种被广泛接受的学习方式: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然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被可靠地区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不同情境中常常显示出很大差异,比如说,一个孩子可能在美术课上表现出一种方式,而在数学课上表现出另一种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没能证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能提高学生的分数,反而是一些不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通用教学法,比如对学生寄予厚望、为他们提供动力,以及实现目标的技巧等获得的效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教学法鼓励教育者对学生扬长避短进行教学,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从长远来看,学生需要学会弥补缺点,而不是一味逃避。

    谬论:越老越不开心

早在童年时期,人们就开始接触由媒体刻画的种种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

在一项对迪士尼儿童电影的调查中,调查者发现42%的老年角色都具有不够乐观、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形象在青少年电影中也非常普遍。

一项对青少年电影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老年角色都显现出消极的心态,其中有1/5的人让人极其讨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个科研小组调查了21岁~40岁的成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估,以及对他们自己当前年龄段即30岁和70岁人群平均幸福感的评估。年轻人预测人越老越不幸福,而实际调查中,老年人要比年轻人幸福感更强。人群调查显示,25岁~45岁之间的人患抑郁的比率最高。总体来说,最幸福的人群是65岁以上的男性。65岁~70岁期间,甚至70岁以上,幸福感都在不断增强。

我们都会被心理学谬论愚弄,是因为大多谬论都与我们的直觉、预感和经验密切吻合。古生物学家兼科学作家史蒂文·杰伊·古尔德提醒我们,击碎荒谬之词必然可以揭去隐藏真相的面纱,从而让我们更公正地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更贴近现实。

    (撰文:斯科特·O·利林菲尔德、史蒂文·杰伊·林恩、约翰·鲁肖、巴里·L·巴耶尔斯坦。翻译:郑雯文)

核发: 点击数: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