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教育科技在线 >> 正文
 
教育科技在线
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理念
日期:2019-10-11 15:59:51  发布人:科研外事中心   浏览量:
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理念
  • 来源:科普时报
  •  
  • 作者:程萍 宁学斯 康世功
  •  
  • 2019-10-10 10:43

中国的科普事业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应有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总结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新时期科普工作的认识,转变科普事业发展理念,厘清科普工作规划思路,创新科普治理体制机制,把握科普实践全球趋势,为新时代科普工作确定新的起点,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普事业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无处不在的广泛渗透,使科普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科学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成为当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和终生学习的动因,同时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转变和发展科普工作理念是创新科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科普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中国的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及运行机制,是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有特色和创新的组成部分之一。与西方国家的“科学传播”不同,中国的科普不仅强调科学和技术的主动传播,更强调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全面认识,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中国的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不仅仅要做到“传播”,更注重的是“普遍达到”,引导和把握科学技术不断社会化和大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领人们在学习和获得科技知识,掌握科技方法的同时,形成科学精神,确立科学世界观,为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科学理性、务实求真的思想基础。


二、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新时代提升科普工作地位的新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意义、功能定位、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视角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同等重要”思想,为提升对科普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打开了新的窗口。

从政治建设视角审视,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支撑,科学普及是推动民主政治的基础条件;从经济建设视角梳理,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社会建设视角分析,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土壤,科技创新通过科学普及促进社会变迁;从文化建设视角解读,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人类文化乃至文明的内容,科学普及不断提升人类文化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从生态文明视角考量,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化支撑,科学普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传输机。


三、在新技术逐渐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过程中,科普正在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社会创新与发展的“主角”。


互联网时代之前,人们被动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普及将单向传播转化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新技术的发展将直接改变科普的定位和方式。一方面,科学和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分工既高度细化又紧密联系,管理和服务形成庞大、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打破了传统科普的时空局限,也打破了传统科普的手段和方法,从社会创新和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正在成为“新星”和“主角”。

    另一方面,在技术成果爆发式增长的紧逼下,人们的学习能力成为所有能力中最具个人身份标识的一种能力,人类社会将以掌握和使用科学和技术成果的能力来进行身份认定和阶层划分。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人们作为科普主体,在使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成为新的科技知识和科技手段及方法的传播者。通过新技术的中介,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使用,人们的生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对人的生物性的技术植入使科学和技术的普及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社会现象和功能,而是成为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普及作为人们适应科技主导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的手段,从“配角”成为“主角”。


四、以“治理”理念创新科普工作,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双向良性互动,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管理”以“控制”为核心和手段,“治理”强调从“源头”抓起,重视从源头到源尾的“疏导”,突出“开放”“互动”“平等”和“协商”等理念。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要求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是创新科普工作的新视角。

推动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从“管理”转向“治理”,实现科普治理目标,现阶段工作重点在于,以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科普,赋予科普主体特别是科学共同体更大自主权;眼睛向下,以调动基层人民群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引领他们理性、自觉地参与到科学和技术普及的各种活动中为目标,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和方法;结合市场力量,多渠道多面向吸引社会资金,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培养科普专业人才,打造科普新媒体品牌等。


五、应对“以新知识新技术普及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及潜在风险,是未来科普工作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首先,不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为科普不断提供新的手段和便利的同时,也对科普信息的真伪辨识加大了难度。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及虚拟性同样为伪科学和骗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言论,一些伪科学、荒谬的观点甚至谎言,可能误导社会和公众,轻则造成不良影响,重则可能造成特定群体的思想、认知乃至行为混乱,形成社会风险。

其次,尽管政府不断从资金、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但从总体看,我国的科普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着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相关调查和分析显示,科普能力状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新技术的运用决定了地区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新技术带来的新设备投入、新人才需求、新模式推广等,都将对科普形式、途径、平台的改变和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加剧本已存在的城乡、东中西部、不同阶层人群间的发展不平衡现状,造成新的社会撕裂。

这些问题和风险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怎样防范和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应成为科普工作必须及时、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全社会的责任,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科普工作的目标。


科学文化素质是公民文明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定的时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物质目标相对容易,难点在于如何在达到物化标准的同时,使国民的文明素质得到同步提升。自2006年以来,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以行动计划的方式作为科协工作的抓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效果,但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化相比,对公民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显得既单薄又不成比例。随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越来越凸显,对人们的知识和技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民科学素质单方面的提升并不能涵括和代替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对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掌握,并不能替代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塑造,不能替代高尚的人性的养成。为此,全社会所有的部门都应该更加关注、关心和加入到全民文明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中来,让公民科学素质回归到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养成的轨道上来,而不是完成“行动计划”的指标。只有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直至文明素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可能真正实现。


[作者程萍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宁学斯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7级MSW研究生;作者康世功系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美中肿瘤诊疗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全域医疗集团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核发:科普时报 点击数:收藏本页